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优良学风也离不开精神引领。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树立了行业标杆和奋斗目标。
其中张贵田院士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康振生院士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仅以此篇对两位院士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抒发新时代陕西省新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定誓言。
《“陕”耀光芒——在陕院士风华录》报告文学(节选)
朱智祥:飞离地球,探索广阔的宇宙是人类的夙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航天人将伟大的红色航标定位宇宙、坚定启航。
王茜文:1961年的寒冬,一列由莫斯科开往北京的国际列车缓缓驶来,一位青年胸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心中期盼着早日投入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他就是张贵田。
朱智祥:五载光阴,窗烛影摇书案上;
六年春秋,笃学不倦在异乡。
王茜文:60年代初,我国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领域技术基础匮乏
但立鲲鹏志,扶摇千万里。
自此,张贵田数十年如一日,
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
攻克世界性难题,
把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送进“独立王国”。
朱智祥:一场科研苦旅,从青丝到白首;
一份航天情怀,从青春到耄耋。
他眼望无尽苍穹,胸怀青云之志。
王茜文:从首都北京到苍茫秦岭再到古都西安
他不负青春韶华,助力祖国飞天奇迹。
朱智祥:他的一生,锲而不舍,矢志不移。
他曾说过:我们从事的航天液体动力事业,是系统工程,是集体的事业。绝不是哪一个人能完成的。
合:只有团结起来,协同攻关,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王茜文: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奋斗到老,
年过耄耋未伏枥,犹向寰宇寄深情!
朱智祥:以张贵田院士为代表的成千上万名中国科研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汇聚起无比磅礴的力量,从陕西这块厚重美丽的黄土地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散发,照耀着邃远而永恒的穹空。
王茜文:广阔的宇宙,探索永无止境
苍茫的大地,由你默默守护
王茜文: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这里被叫做东南窑,是曾经建于抗战时期的防空洞,如今却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东南窑植物病理实验室。而将这方荒废窑洞改建成小麦条锈病研究“风水宝地”的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振岐院士和他的学生康振生院士。
朱智祥:一方窑洞,潜心研究,脚踏黄土,情系“三农”,这里是冬暖夏凉的天然恒温箱,也成为了康振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家。
出色的才华固然重要,坚定的民族情怀,更显可贵!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家,人民的科学家!
王茜文:悠悠光阴四十载,如白驹过隙悄然而逝。
东南窑里无数个日夜,田间地头无数双脚印。
朱智祥:坚毅求真,汗水与热血汇成坚定的信念。
初心不改,热情与理想熔铸成不变的追求。
王茜文:回首往昔,国士无双
展望未来,“陕”耀光芒
朱智祥:新时代的号角回荡在万里长空,
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众志成城。
王茜文:我们不忘初心。
朱智祥:我们自信在胸。
王茜文:探月工程有我们的拼搏奉献,
朱智祥:载入航天有我们的精益求精
王茜文:大飞机工程有我们的心血智慧,
朱智祥:人工智能中有我们的创新发明。
王茜文:我们肩负起科技兴陕的光荣使命。
我们的前程比过往更加精彩,
我们的未来比今天更加恢弘。
朱智祥:开创新辉煌,聚力再飞腾。
我们意气风发走在新时代,
在广阔的三秦大舞台,
合: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朗诵:朱智祥、王茜文
剪辑:刘彦琳
审核:程姣姣
- 附件【音频.mp3】已下载次